察言观色,绝不是一个贬义词。
客观来说,它就是一个中性词,但很多人一听到这个词,就会下意识认为:
这人又要搞拍马屁那一套了!
很多人把“察言观色”直接等同于“巧言令色”,甚至在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个阿谀奉承的小人模样。
于是下一句就准备破口大骂,这就大错特错了。
所谓的察言观色,表面上是在观察一个人的言行和脸色,但实际上,这其实是在洞悉对方的需求。
换言之,察言观色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了解一个人需求的过程。
职场的本质,人脉的本质,说得再多,再怎么长篇大论,也逃不过那四个字--“价值交换”。
问题是,你TM连对方的需求都不知道,你怎么给对方带来价值?
问题是,你TM连领导的喜好都不知道,你怎么让对方给你升职?
请你记住第一句话:需求是一切问题的原点。
做一个产品,首先要搞清楚用户的需求是什么。
做一个方案,首先要刚清楚用户的预期和现状有哪些差距。
搞定一个人,首先要清楚对方还有哪些需要却还未被满足的需求。
请你记住第二句话:了解一个人真正的需求,绝非易事。
很多人会心想,这还不简单,无非就是察言观色、低声下气、投其所好呗。
实际上,察言观色是最末端的。
就像在中医的工具库里,把脉是最末端的技术一样。
我们暂且不说中医真正的实用价值,但人家表面功夫至少是一套一套的。
你看中医号脉,三根手指一搭,立即就能够对病情,说出个所以然来。
实际上呢,把脉仅仅只是障眼法,因为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
他其实是通过病人的气色,通过本人的病情描述,以及针对性的询问,才能判断出对方的病情是怎么回事。
至于把脉,很大层面就是走走过场,这样一来,就可以让你感觉这病是他诊脉查出来的,不是病人告诉他的,不然人家怎么显示专业能力呢。
再举了例子,你看那些在集市上算命的。

很多人都觉得大师算得很准,真有那么神,你啥也不说让他算算试试。
人家之所以算的准,是因为人家从你年龄、着装、谈吐,从你问的问题,从你对大师回复的反应,这一切的一切,都透露出你内心的期盼,更让别人了解到了你心中的恐惧。
然后呢?自然是说好听的话,说恐吓的话。
然后呢?自然是提出解决方案,比如说买了我的乱七八糟XX符,就会保子女平安,大富大贵。
然后呢?自然是你掏钱了,韭菜自己送上门来了,那自然要及时收割,不然就被别人给捷足先登了。
接下来,再记住最后一句话:
了解需求,虽非易事,但世人已经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论。
雷军在演讲上说:你没日没夜都在琢磨在冥思苦想的问题,有99%的可能是别人也曾经面临过,并且已经顺利解决了。
比如说,如何了解客户的购买需求,有一套成熟的顾问式销售技巧-SPIN。
S (Situation Question)
背景问题:找出有关客户在日常运营或当前项目开展方面的现状、机会或关注。
P (Problem Question)
难点问题:发现和理解客户可能存在的问题、困难或不满。
I (Implication Question)
暗示问题:揭示问题如果不得到解决将会给客户带来的后果、作用或影响。
N (Need-pay off Question)
价值问题:了解和引导客户对于解决问题的回报、效用、价值或意愿的看法。
当你能够准确回答出这四个问题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对客户的购买需求有了充分的了解。
所以才有那句话:
做销售,会说的是新手,会问的是能手,会听的是高手。
有朋友会问:
既然你说察言观色是最末端的技术,那你能不能分享点前沿的干货?
当然可以,我先分享3条方法。
方法一:情报分析法
经常看我公众号的朋友应该知道,我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信息就是权力。
职场关系也好,客户关系也罢,要想捕获先机,获得主动权,让自己“坐看云起时”,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专属间谍。
一场极为关键的战争,要想提升赢的概率,就必须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一个科学的决策分析,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信息之上,必须把所有的行为都建立在准确的情报之上。

举个例子。
之前我写过不少送礼的文章,不少人给我留言:
想给领导送礼,不知道送什么。
想给客户送礼,不知道送什么。
我又不是算卦的,你作为下级都不知道,我远在千里之外能够知道?
当然,我不会直接这么回,我会告诉他,你最该问的不是我,而是领导身边的亲戚朋友,司机秘书。
有人说:我都不认识啊,怎么问?
对啊,那你赶紧找机会多认识认识啊。
你看历史上,哪个丞相不是权谋高人,但是人家都会和宫里的娘娘和太监搞好关系,为什么,获取情报啊。
如果你觉得用钱收买违背原则,那用小恩小惠,用拍马屁,用情绪价值。
总之,一个方法和途径我已经告诉你来,至于你用哪些手段来结识领导身边的人,至于你愿不愿意去做,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我能确定的是,这么做能帮助你获取准确的情报,帮助你了解领导的需求,帮助你满足领导的需求。
方法二:大数据档案法
如果找不到间谍呢?或者说,如果暂时还没有培养出自己的间谍?
这时候,你就不得不做些痛苦复杂的工作,什么工作呢,就是事无巨细的搜集关于领导的大数据。
我把这个方法叫做“一人一档”,一个关键人建立一个档案。
这个方法我在之前的文章分享过,有心人可能已经在用了。
具体怎么做呢?
比如,和领导一起吃饭,每次他爱点什么菜,这一桌菜他动筷子吃得最多的是哪个?了解了这个,我们下次点菜的时候,就知道领导爱吃什么,能够投其所好。
比如,领导爱抽烟,爱抽什么烟,频率是多少,购买烟的渠道是什么?了解了这个,逢年过节就知道该送什么烟,是粗支的还是细支的,就能够买对礼品。
比如,领导他目前在关注什么,在看什么书?如果你把这个问题研究透了,你说话才能抓住重点,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方法三:试错迭代法
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是对那些迟迟不肯行动的人而言,却比登天还难。
我们既找不到间谍,又没有时间去建立大数据,我们又需要短时间突破,必须立即了解领导的看法,这该怎么做?
那就试错呗,知道自己错了就能及时调整方向,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当然,试错不一定要自己亲自上,你看一些历史权谋剧,有些聪明人先煽动别人上书,试探天子的想法,然后从中得出结论之后,再调整自己的上书策略。
如果这些都搞不定,那唯一的办法就是换位思考,利用同理心来琢磨对方的需求。
“如果我是XX,我需要哪些帮助,我会采取哪些行动。”

但这并不意味着上面三个方法就没起作用,你对对方的信息收集的越多,你就越能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会有哪些心思。
也许这不能保证你做什么都对,但至少能让你不会犯忌讳,避免自己犯大的错误。
有时候,不犯错就是最大的成功。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