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中午,分别与不同的同事一起吃饭,其中与两位分别聊到了经典与规则这两个话题,今天就与你展开聊聊我们具体都聊了些什么,有哪些启发。
一
第一位,是我现在的一位下属主管,也是喜欢跑步、阅读,最近两年在职读完了MBA。在与他吃饭时,聊到经典书籍这个话题。
他讲了他的感悟,他说目前阅读的方向慢慢感觉回到了历史书籍和古籍,比如《左传》、《春秋》、《资治通鉴》和《周易》这类书籍。
他说虽然这些书籍看起来有点似懂非懂,但发现里面的很多道理在之前看过的一些近代畅销书籍中都有的,相当于现在流行的一些书籍中很多可能也是从这些古籍中获得的。
我们在讨论中,都认可现在的很多书籍其实就是不断地把古籍中精炼的语句进行了各种方式的演绎和扩写。虽然这句话说得有点绝对,但仔细想想真就是这么个理。
因为现在的书籍内容过于千篇一律,拿到一本书很少能让我们眼前一亮,很多情况下,相同一个领域的书籍你会发现内容重复度很高。就比如我前几个月阅读了五、六本写作类的书籍,也是这样。
所以,最终我们讨论的结论是,尽可能地去选择流传时间久远的书籍,一些古籍也可以适当地加入到书单中,哪怕一开始阅读起来难度大一些。
这个观点,我其实在之前的文章也有提到过,也举过一些例证,比如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吾日三省吾身。
看看这些句子,每一句里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只是我们对它真正理解的太慢、太晚。
二
第二位,是我之前的一位下属主管,他喜欢阅读、写每日三件事,得到重度用户。在与他吃饭时,也聊到读书这个话题。
我们在聊组织架构的变化,职场人际关系时,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大家都知道,官员的选拨权是一个非常大的权力,可以说决定着一些官员的职业发展,所以很多人会考虑去”走后门“。
历史上每个朝代都一样。当然,明朝也不例外,说当时有一位吏部尚书叫孙丕杨,廉洁清正,他的主要职责就是协助皇帝,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将他们安排到适合的岗位上。
因为他的廉洁清正,所以很多文官想走他的”后门“都是无功而返,但宦官却敢走。
据记载孙先生谁都不拍,唯独怕太监。太监在当时的制度下,是给皇上持红笔记录口授旨意的人,是拿着红笔写批示的人,在皇帝又懒又好糊弄的情况下,权力极大,所以不得不怕。
那如果宦官过来走后门,该如何处理?孙先生又不愿让路,也不敢得罪宦官,最后的结果就是孙先生放弃了手里的干部选拔权,他当时创建了就类似于抽签的方法,无论什么样的人才,一概凭手气抽签上岗。
一切由抽签决定,这样这件事情的后门就被堵住了不少。让我们现在来理解,看似一个简单的抽签,这里面的学问其实大着呢, 它很好的平衡了各方的利益,就算是分配不均,大家都得认,这叫让上天决定,大家凭运气。你抽中了,说明你运气好,没抽中你也怪不到别人,只能说你运气不济。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各种摇号,其实就更好的理解了,也许还真就是一个非常棒的决策方法,它能更好地平衡各方的利益。
这个故事的来源是吴思先生的《潜规则》,它已经加入到我的书单里了。
看似一个简短的故事,但从中我们看到在官场上、职场上,并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把自己逼到墙角,同样可以有很好的方法来处理我们可能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这些方法又往往在这个问题之外才能寻找得到。
今天与你分享的是我与同事在吃饭过程中谈到各自喜欢的书籍,探讨了不同主题的书籍,还分享了阅读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感动。也是想更大程度上与你分享一个观点:阅读是我们持续进步的一种绝佳途径。
希望你也能够享受阅读,从阅读中获得快乐和收获。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