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引言

刚刚回家的路上,在得到APP上听了一本叫《妈!这是我的人生》的书,不到 15 分钟就听完了。

通常我在上下班的路上都会听听得到的每天听书,因为它的书籍基本都可以在 15 分钟内听完(两倍速),所以,就正好是我上下班途中的营养液。

甚至我是全部听,不会刻意去挑选哪本书,这个习惯已经有个几年了,得到的几千本书,我至少听过的有 70%以上吧,有的书籍觉得非常不错的我会收藏反复多听几遍。

有时候看,这个不经意的习惯,经过时间的积累,好像价值也很大,会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虽然说这种泛听看起来效率不是很高,但听得多了,你会发现某一方面的书籍越来越趋于类同了。

这和我们的书籍阅读是完全一样的,一个领域的书籍你看多了,你会越来越发现重复的内容越来越多了,这时候你的阅读速度也自然会变得越来越快。

02 

我的思考

回到正题, 这本书,从书名看,你大概就已经知道讲的是什么内容了吧?没错,就是告诫当下的父母们如何正确鸡娃,不要在一些无谓的教育上牺牲了孩子。

在这里,我仅说说我对养育孩子这件事上的理解与实践。我认为如果让我选择,我期望我的孩子只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就够了,其它我都不奢求。

我会培养她两个最好的习惯,一个是运动、一个是阅读。但凡所有的拥有正常智商的孩子,如果家庭相对幸福,有了这两个好习惯并长期进行下去,通常孩子在上学期间都可以有一个不错的成绩,也许不能拿到全班前五 ,但中上等应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怎么理解呢?有了运动这个习惯后,它能让孩子每天充满活力,大脑保持格外地清醒,身体得到健康地发展。而且每天有适量的运动还可以保证孩子的睡眠,同样有助力于孩子的成长。

有了阅读这个习惯后,可以培养她自己探索的能力、专注的能力,而自主、专注又是一个人在成长路上最核心的能力。拥有了这个能力后,应用在自己的学业上,家长再稍加引导就可以每天自主地进行学习,因为专注力足够好,所以在学习上效率也不会差。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愁孩子拿不到好的成绩吗?

03  

我们的实践

这也是在最这几年不断地阅读后获得的认知,这不仅仅仅停留在我的理论阶段。在我家孩子身上都有实践,孩子从小我爱人已经给她培养了很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基本上每年的阅读量至少应该是 1000万字 起步,远比我的阅读量大得多。

举个例子,这次五一假期,带她出去旅游,我不忘提醒她可能景区人很多,有排队的情况,你要不要带几本书?最后,她要求想看余华的《活着》。于是,我在她的Kindle(外出携带方便) 上给她下载了电子版。

结果,出去刚玩一天,她就在吃饭休息、酒店休息时间看完了,还不停地向我要更多书。

因为我得到了这样的认知,而且与爱人也沟通共识了,所以,这几年我们给孩子报的各类课外班越来越少了,甚至现在周末两天都没有课外班。

就在最近两个月前,她嚷嚷着想报一个篮球班,而她的身高在同年龄人也不突出,只能算是中等吧。但我和爱人没有纠结,果断给她报了,我们的决策依据是篮球是一项很好的运动,我们根本不期望她能打得多好,但每一课她都能在篮球场上愉快地奔跑,这就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了。

事实也是如此,孩子每次篮球课上都玩得很尽兴,最近在学校还没选到了她们年纪的篮球队,真是意外收获。

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这些认知如果真得能理解,就需要付诸实践,不能听起来都懂,但对孩子依然是各种苛责的要求。

04 

其它思考

咱们再换个角度来思考,我们要求孩子这也要做好,哪也要做好,试问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可以做到吗?有多少家长陪着孩子写作业,自己刷着手机的?这种方式你还想如何教育出一个健康的孩子呢?

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的角度换成你的孩子,你会是什么想法?

扪心自问,我们有时候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有没有可能其实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私欲呢?和亲人、朋友、同事比孩子,和班级的其它小朋友比孩子, 那为什么不和其他人比比自己呢?

再说一个现象,原谅我一写起来就收不住了。现在各种课外班有那么多,你给孩子报了名,每次负责送到培训机构,结束后再接回来就算是完成了任务。你关注过孩子学得怎么样了吗?既然你不关注孩子学得怎么样?那你送他/她去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况且这些课外班有什么对学习效果检测的机制和评估指标吗?没有,统统没有 。在这种环境下,你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05 

结语

好了,今天就先写到这里吧,这里面的观点还比较局限,还有很多值得细聊,比如孩子的社交能力、财商能力、动手能力等等,容我哪天同样有感觉时再一气呵成一篇吧。

我想这些问题就值得每一个人好好来思考,我也一直在反思中,到底我们想给孩子的未来留下什么?

我想是给他/她留下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一颗自由探索的心、一项自我学习的能力

如果你觉得对你有启发,欢迎你转发给身边最爱的人,与最爱的人一起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