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以前患上腕部的腱鞘炎从看病经历中领悟:如何跳出问题看问题,拥抱AI工具提升效率,到现在已往医院跑了有八趟,终于快恢复了。让医生去看了两轮, 后面进行了为期5周的冲击波治疗。目前只有转动到某个方向时会出现疼痛,已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做冲击波治疗的医生告诉,如果个人感觉已经恢复到80%以上了就可以不再进行这项治疗了,让它慢慢恢复即可。

这个治疗的过程中,了解到一个有趣的事与大家分享。每次开冲击波治疗只能开一、二次,我进行了5次,仅开这个治疗项目就挂了三次号,开单的医生告诉我这个冲击波治疗项目之前都是自费,是在2022年各地陆续纳入到医保范畴,一些相关的政策还没出来,所以大家开单都比较谨慎,担心开多了之后会受到处罚。
医保相关管理单位通常会在某些方面采取临时先于政策的方式进行处理,让医院方先行动,然后再通过出台政策并回溯之前的行为,对认为有违政策的行为进行处罚。这种方式可能是为了加快推动医保相关政策的执行,但也可能会导致一些医院方在政策出台后因为违规而遭受处罚。
我又延展的了解下后发现,除了医保相关管理单位外,很多领域也都有类似的管理方式,例如:
- 税收:税收政策调整后,如有减免或退税政策放宽等情况,企业可以先按照新政策进行操作,然后等政策出台后再申请减免或退税,并追溯之前的纳税行为进行调整。
- 环保:某些环保政策出台前,环保管理单位也可能对符合政策要求的企业进行“试点”,允许其先行动,然后再完善政策并回溯处理不符合要求的企业。
- 教育:某些教育政策出台前,可能也会允许通过试点等方式先行动,并在政策完善后对允许的行为进行合法化,而对不符合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例如社会教育免费政策的试点实施等。
这些管理方式的特点在于在政策出台前允许一部分行业或人员进行“探路”,并在政策制定完善后对批准的行为进行合法化,对不符合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具有灵活性和前瞻性。但同时如果管理不当,也可能会带来混乱和不公。由这个事让我联想到,我们在工作中也会采取类似的管理方式,就比如近两年我负责的一些平台建设项目,从产品和用户使用简化的角度,我们将大量的标准化固化到平台上来,但各个业务部门也会有自己的诉求,有些比较合理,我们可以抽象成通用的能力在平台上给迭代研发上线。但也有一些与个别业务强关联,在平台侧看它不适用于普通的业务,这种我们定义为特殊性需求。这种需求的产生背景往往就是在当时设计时缺少一些全局的考虑,抱有“怎么简单怎么来”的思想,就快速的上线了。以上这种的情况,我们的处理方式是平台上先允许,但不做兼容,可以给开放一些灵活性的能力供这种业务使用。然后我们会通盘考虑去设计一些约束这种特殊化的业务,比如我们会推出量化每个业务应用的标准,并将它做成产品功能,通过在平台上的所有应用进行多维度的评分,在评分策略中刻意会对这类特殊应用做降分处理,最终的评分越特殊化的应用评分越低,然后我们从集团层面从下而下推动这类特殊化应用的改造。今天也是我第一次在文章中提一些我在技术架构中的思考,之后文章中也会逐步的进行一些我的工作经验分享!感谢您阅读我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成长!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