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角色,真实的情感,重要的瞬间,以及特定的细节 故事的力量恰恰在于,它能够消弭万物之间的鸿沟。 ——保罗·柯艾略,巴西著名作家
昨天在读《只讲故事不讲理》中学到,一个好的故事需包含开头、中间和结尾。开头、中间和结尾是一切故事的基石,商业故事也不例外。这三个阶段正好可以对应 常态→爆发→新常态 来讲。这个是我首次看到讲故事的一种框架,其中:常态:指的是事物的一种本来状态。爆发:指本来状态开始出现变化。新常态:指事物进入了另外一种状态。
在书中这个故事框架叫作 斯泰勒故事框架(Steller framework)。今天尝试着来围绕这个框架来讲一个我开始写作的故事:常态记得刚刚进入职场后,一切技术都要开始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精进,我那时候会将一个软件的部署都会写一个文档,描述清楚步骤与每条命令如何执行。每当我要在服务器上部署一个软件时,我就直接打开我写好的部署文档,同时打开我电脑上的命令行终端,登陆到要部署的服务器上,通过复制文档中的命令,粘贴到终端中再按回车键进行执行,这样一步步的就可以完成一个软件的部署。就这样,我会在我的电脑上积累很多的技术部署类文档,短短半年时间,我已经将我可以用得着的软件都形成了部署文档,那时候对于写作一无所知,但我每天基本都会写一些内容,主要是技术相关的文档。从一开始的本地文档到后来的网络笔记,这样我就可以在不同的电脑上同步更新文档。就这样,我把这个习惯延续了很多年,它能帮我提升不少的工作效率,也避免了很多临时操作带来的错误,我把这种记录视为我工作的一部分,这也是我的第二大脑。

爆发因为后来逐渐不做一线的工作后,我基本很少再写这类文档了,但可能要写一些汇报的文档,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把团队的规划写出来,但这些量比之前明显是小了很多,但思考的开始多了起来。后来,我对团队管理的不断深入,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事事闭环这个道理。在工作中开始设计各类流程闭环,经过一轮轮的验证,发现一旦我们将事物持续进行的流程闭环,很多事物就可以按部就班地通过这个闭环流程持续运作下去。这时候,逐步接触了日更写作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为什么我决定日更写作?这是我的答案,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能让我的写作也形成一个流程闭环,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和实践,我最终完成了我的阅读与写作闭环 打造写作闭环系统之四:系统闭环, 这将使我更长久地进行下去。
新常态截止现在,我使用这个系统闭环已经运转了近半年之久,这也是我一直持续输出的核心动力。现在我每早6点坐在电脑前,进行一天的日更写作,在这一天中我会通过阅读、观察、思考来记录我大脑中的各类想法,这可以不断地对我的日更写作进行输入积累。它已然形成了一个新的常态,是我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它成为了我的一个习惯。
以上这个故事通过 斯泰勒故事框架 进行了改写,虽是改写,但却真实,是我本人的亲身实践而来。这也是我的初步尝试,望你喜欢!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