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经历了一趟令人疲惫的火车旅行,往返于700公里开外的两个城市,历经10个多小时。这次旅行的目的,是为了将母亲送回老家,一路上,我陪伴她聊天,分享时光。
回程途中,我拥有将近6个小时的空闲时间,提前计划好利用这些空闲时间来阅读两本书,因此我随身携带了我的Kindle阅读器。
然而,实际情况总是出乎意料。最终,我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而另一本仅阅读了约30%,额外收获是看完了一部电影。
这个经历让我再次领悟到,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我发现自己仍未能全身心地专注于阅读,尤其是在一系列客观条件影响下,比如返程的4个小时无座,因为这次的往返是前一天刚刚决定的,购票过晚。
然而,对于这次阅读计划的目标没有达成,我并没有内心焦虑与愧疚。相反,我依然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我竟然有额外的时间来欣赏一部电影,而且是沉浸式的看完,近两个小时的片长中途没有断过。

在阅读上,我首先阅读的一本书是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命之书》,它的副标题是“365天的静心冥想”。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对我来说有一些深奥之处,我没有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曾多次产生放弃的念头,虽然最终我阅读完了它,但我的体验并不是那么强烈。这本书,我也许会有明年的某个时间来重新阅读它。
另一本书是《十分钟冥想》,这本我在一年前购买过纸质版,已经阅读过一遍。昨天我在火车上读了约30%左右。
这两本书都以冥想为主要内容,在过去的两周里,我一直在学习和阅读有关冥想的知识。加上上周我阅读完的《HeadSpace冥想正念手册》,我已经阅读了三本冥想相关的书籍。
然后,今天早上,在我送完孩子上学后,在回公司的路上,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到底在这些冥想的书中期望寻找到什么答案?
我目前已经明确地知道了如何开始冥想,也了解了冥想对人类的好处。但我还在寻找什么?我突然意识到,我其实在寻找一种确定性,就像长期的跑步可以减肥,保持身体健康;长期的写作可以增强思维能力,甚至出版书籍等等。
跑步和写作都提供了明确的答案,而且身边也有很多人已经得到了验证。然而,冥想似乎不同,它的确定性更加抽象,是我们无法亲手触摸的东西。无论其他人如何用文字描述他们因冥想而发生的变化,你都无法像跑步或写作那样获得明确的答案。
这让我想起了跑步时的那种奇妙感觉,特别是跑步过程中的跑步高潮,无论我如何努力用语言来形容,你只能尝试去理解,但无法真正体会。除非你亲自去尝试跑步,去体验,在你获得同样的体验后,你才能真正理解。

写作也是一样,我提到写作时的心流状态,那种忘我的感觉,让我全身心沉浸在其中,一气呵成的快感。这也需要你亲身去经历,才能理解其中的奇妙之处。
最终,我想明白了,冥想就是这样一种状态,需要我亲自去体验,去感受。阅读再多的书只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冥想,而不会真正理解冥想的本质与冥想给与我的体验。
有了这个领悟,我可能不会再过分关注阅读多少本关于冥想的书。也许完成当前的这本书已经足够,也许我还会再去阅读两三本。但我不再刻意去追求书本的数量,而更多地专注于每天的冥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