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朋友私聊我,提出自己的拖延症严重,因为年底了,像工作上有个人述职、工作总结,总是要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最后在时间十分有限的紧张环境下完成,结果也不太满意。

说来也巧,两周前也有朋友在我的星球里也提到同样的问题。当时我给的回复是:

人人都有这种拖延的问题。 像汇报、述职这种是因为你太在意,必然想追求尽善尽美。 追求尽善尽美,就要求你写得足够好,而自己又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写好它。 于是,就产生了畏难心理,就开始拖延了。

这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马上行动,先列个大纲出来,哪怕新开一个文档写一句话都行。等你写完这句话后,大概率你还想多写几句,这时你的大脑里就会得到另一种声音,似乎也并没有那么难。

以上是当时的答复。

古语有云:万事开头难。  我们很多人都听得不想再听的五个字, 但我们未必真正地理解它。 万事开头难, 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做任何事情时,最难的就是这个开始,往往 开始 这个行动 就把大部分人给淘汰了,因为大部分人想象了很多的困难,就是迟迟没有开始。

而那少部分人是真正理解了这五个字, 所以遇到难题,也会先琢磨怎么开始,然后马上开始,而不是想象那么多的困难而一直没有开始。

当然,我讲这些话,肯定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讲起来都是简单的,做起来却真的很难。就比如说我近期对我早起时间的优化,我也想过多天后才开始的,也并不是刚想到马上就行动了。

但庆幸地是,我想好后最终是行动了,而且看到了效果,我的公众号文章现在已经固定到了每早07:00 准时发布。

而且,最近一周多,我开始在05:50 起床了,我可以利用早起时间完成第二天的公众号文章,这些都是我行动后的收获。

它实际上就是在与我的大脑进行惯性斗争,用新的行为模式取代旧的拖延习惯,当我战胜了大脑的惯性后,我就会马上采取行动,把大脑中优化时间的思考快速执行下去。

理解拖延的本质不仅仅是心理学领域的课题,它同样触及了医学的边界。在医学领域,拖延被视为一种行为表现,而其根源可能与大脑的生理机制紧密相关。

研究表明,大脑的前额叶皮质——负责规划复杂行为、表达个性以及决策——与拖延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此外,大脑中处理压力和情绪的区域,如杏仁核,也可能在我们拖延时发挥作用。

拖延不仅仅是时间管理的问题,更是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挑战。当面对需要完成的任务时,如果任务被认为是困难或不愉快的,大脑可能会启动避免机制,让我们转向更令人愉快或压力较小的活动。这种机制在短期内或许能减轻焦虑,但从长期来看,却可能带来更多的压力和消极情绪。

通过以上的认知,再来看我近期对早起时间的调整,我意识到,行动的力量其实源自于对拖延深层心理和生理机制的理解。我不是简单地告诉自己要早起,而是设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利用早起的时间来完成公众号文章。

这个目标与我的个人成长紧密相关,它给了我行动的动力。此外,我还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固定的早起时间,将其变成了一种日常习惯。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在与大脑的惯性进行斗争,用新的行为模式取代旧的拖延习惯。

要真正战胜拖延,我们需要在认知上有所作为。我们需要理解,拖延不仅是一个行为习惯,它背后是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机制。当我们开始行动,哪怕只是打开一个文档,写下一句话,我们其实是在和自己的大脑对话,告诉它现在是行动的时候了。这种对话不是一味的自我强迫,而是基于对自己行为模式深层理解的自我引导。

每个人的拖延症状和原因有可能不同,因此战胜拖延的策略也是个性化的。有些人可能需要从调整日常习惯做起,但有些人如果非常严重,则可能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但不论采取何种策略,最重要的是要开始行动。一旦我们迈出了第一步,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已经为战胜拖延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但每一次尝试都是对自己心理和生理机制的深入了解。每一次行动,都是在与自己的拖延习惯斗争的同时,也在重新塑造自己的大脑,让它更习惯于行动和完成任务。因此,战胜拖延,不仅是完成了任务,更是对自我的一次深刻的成长和转变。

所以,当你下次面对拖延时,不妨深呼吸一次,提醒自己这不仅仅是关于任务的完成,而是关于自我成长的机会。让我们在认知上重新定义拖延,不是逃避和恐惧,而是成长和进步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