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的一天早上,我正在写日更文章的时候,娃跑过来了,爬在我电脑旁一直看看我写的内容。她这时问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今天我没有想写的,能不能只写个日期就好,也能算作是一天的日更写作吗?”,我回答说:“当然可以啊,不过你既然写了日期,哪怕再多写再多句,写写自己当下的心情也挺好”,她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我突然意识到,我这样日复一日地写日更文章时,她不但注意到了,而且也在慢慢地影响着她,也许在不久后的某一天她也会写起来,不需要我再提醒她写的那种。
其实,她已经写过多篇日记,只是没有坚持每天写而已。
这可能就是通过自身行动来教育子女的最好途径,只是这种方法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我们做家长的要有足够的耐心。如果是抱着想快速拿到成果的心理,是很万万难达到目的的。
作为父母的我们,经常有一种观念在我们心中回荡:作为父母,我们期望孩子能够专注学习、自觉完成作业。但我们是否真正为他们树立了正确的榜样?
我们有没有和孩子一起学习?孩子学孩子的,我们学我们的,孩子想看书,我们也请放下手机拿起一本书陪孩子一起阅读。我们的这些行为,虽无声却强有力,它会逐渐塑造着孩子的成长轨迹。
我实际生活的场景里,父母可能会让孩子坐在一旁学习,而自己则坐在一旁边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在这一刻,孩子的眼里看到的是为什么我要学习,而爸爸妈妈却在玩手机呢?这不是说一套,做一套嘛。
换个角度看,如果让自己的老公/老婆在旁边打游戏、玩手机,自己一个人在做家务,你是不是心里面也会有不痛快的感觉?如果有,那放在孩子身上,为什么就要要求孩子们必须要好好学习呢?况且孩子的自制力一般都会比大人的更弱。
你想想是不是这么个理,这种场景对成年人而言都是难以接受的,何况是正在成长、易受影响的孩子呢?
所以,育儿的艺术在于身教胜于言传。当我们做家长的能身体力行,与孩子一起阅读,一起学习,一起运动,甚至是一起完成家务。这样的状态下,我们不仅共同完成了各有自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我们向孩子传递了一个家庭的生活的态度。爸爸妈妈也在努力学习,你作为家庭的一份子,也应该一起努力,尽好自己的那一份本职责任。
再回想到我家孩子还在不识字的时候,我爱人就每天拿着绘本陪孩子看,妈妈给讲,孩子看图听故事。随着她渐渐长大,我们就一起陪她读书,后来在周末的时候也经常去图书馆,这时我们三个人各自拿着自己想读的书,不互相打扰,静静地阅读。
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从小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现在孩子已经把阅读当作了一种放松、休闲的方式。
同样的习惯养成也在运动上有所体现。记得孩子刚刚上小学的时候,开始学习跳绳,我们不仅在一旁指导,更是亲自参与。就连我这个从没跳过绳的人来说,陪着她一起跳绳,我从一开始跳5个就断到能在一分钟跳到100以上。孩子最终达到的最佳成绩是一分钟 210 个。
这种共同的体验,不仅增强了亲子间的关系,更是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学习和成长是一种全家共同参与的旅程。
而今,当我开始跑步时,虽然起初孩子不太热衷,但慢慢地,她也开始主动要求与我一同跑步。到现在也时不时能跑着我跑个3公里,让她也觉得自己很牛。我们就是要给她不断地提升她的自信心,她就是很优秀的,只要她肯努力,很多看似困难的事就有机会做成。
最后,我想说 在育儿这条道路上,以身作则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智慧。它教会我们,作为父母,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是一堂生动的课,孩子们正用他们敏锐的眼睛,观察着、学习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塑造了孩子,也在不断地自我反思和成长。毕竟,在孩子的成长旅程中,我们不仅是引导者,更是同行者。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