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这个周末的时间,读完了这本《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呢?是因为我听到多位也开始日更的小伙伴都有提到这本书,加上我最近正好在阅读写作运营相关书籍,所以就找到这本书来阅读。
先说结论:个人理解这本书对于进行日更写成长类短篇内容的人来说,价值并不是很大。它更适合在学习写散文、写诗的人来阅读学习,因为文中大篇幅都在通过写诗的体会阐述写作中的经验。虽然这本书30年前出版后就立刻登上了畅销榜,被视为北美教授写作及写作治疗的人必读经典。
上面这个结论仅为我个人观点,基于以上这样的观点,所以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速度较快,也有几章节进行了跳读,但肯定也会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以下与你分享我在阅读这本书时获得的一些感悟。
书中作者一开篇就提到了,写作就是你要立刻拿起笔,赶紧写,不管能写什么,不要去编辑,不要去担心病句、措辞和标点符号。这一段与我刚开始进行尝试写作的心态完全吻合,主张一个“先做起来,在做中知”的理念。
原文如下:
1.手应当不停地写。(不要停下来重读你刚才写的那一行,那只是在拖时间,并在设法掌控你正在说的话。)
2.不要删除。(那是在编辑你写的东西,就算写出来的并不是你原本打算写的东西,也随它去。)
3.别担心拼错字、标点符号和文法。(甚至别去管是否把字写出了格子,或超出线。)
4.放松控制。
5.别思考,别想着要合乎逻辑。
6.直捣要害。(倘若你写出了可怕或太过赤裸裸的东西,那就一头钻进去,其中说不定蕴藏了很多能量。)《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
写作时,作者鼓励把一切都放开,设法用最简单的文字给文章起个最简单的头,然后开始去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一开始可能并不会很顺利,但就算你力不从心也无所谓,你正在剥除自己一层层的外衣,正在暴露自己的生命。
这个观点与我对写作的理解也有非常地相似之处,我理解的写作,尤其在写自己时,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过程,这和作者提到的剥除自己一层层的外衣非常相似。通过一层层的剥除,你会发现更好的自己,也会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去改变自己。
文中还有一个比喻我很喜欢。 “能力好比是地表底下的水。无人拥有这水,然而你可以汲取。你努力下工夫汲取,它终将归你使用。”。
写作能力也像地下的水源一样。虽然没有人天生拥有完美的写作能力,但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努力去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如果你不断地汲取知识、进行练习和付出努力,你的写作能力将不断增长并变得成熟。
作者也在文中鼓励在写作中采用原创的细节。生活何其丰富,只要能写下过往和当前的种种真实生活细节,你便不大需要别的东西了。这句话正好也印证了“故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细节,这些很多都可以是我们写作的素材,源自于生活,但我们又可以将其进行再创作。
阅读到最后时,作者通过问答的方式回答了很多个写作中常遇到的问题。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
Q:您听到最多的“我不能写作”的借口是什么?
A:“不能写作”的借口(理由),我已经听身边人说过上千种了。比如:“我怕写作会暴露我心里的想法,还是别写了。”“我怕写作会让我面对真实的自己,还暂时没这个勇气。”“我想写的都是心里最深最隐私的梦,不知如何下笔。”“哎呀有孩子了,都是当爹当妈的人了,没精力写啊!”“哎呀我得上班挣钱啊!天天要上班,哪有时间写啊!”“就我这点功底,差太远了,还是别献丑了。”“我想写我爸的故事,可我要写出来,非被他打死不可……” 对于这些理由,我从不以为意。说句不好听的,这些理由都是借口罢了。你想做成一件事,又害怕去面对它。在这么多年的 生活中,我发现很多人只是缺乏真心投入罢了。他们有过激情,却让激情自生自灭了。
所以,如果你是真心想投入到写作中来,你就总能找到时间去写作,哪怕每周只能抽出半小时的时间去写,都是好的。一个真心想去写作的人,不会把写作的梦想拖到60岁——因为你可能活到59岁就去见上帝了。你必须找到一种方式,去掌控你的全部人生。所谓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基本上,如果想成为一位好的写作者,就必须要做三件事:多多阅读、仔细深刻地倾听,以及多多地写。同时,不要想太多,只要长驱直入文字、声音和各种知觉的核心,并且让你的笔在纸上写个不停。
最后,尝试把你喜欢的写作当成像呼吸一般。你到公园去跑步,或去坐地铁,或去上班工作时,都不会停止呼吸,写作就像呼吸一样,也是基本的事。
把写作当成像呼吸一样!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