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有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人生在世,并不是谁都懂你,碰到不懂你的人,解释只会带来曲解。与其浪费时间为自己申辩,不如一笑置之。
今天下午,与同事一起在另一个办公区开会,会后打了一个网约车准备回到总部。在途中一起聊起了新能源车的发展前景,以及当下新能源车都有哪些突破,聊比亚迪、特斯拉、小鹏、理想。
这时网约车师傅突然转过来说了一堆新能源车这不好哪不好的,持续了近10分钟。我与同事一直听着,没有做任何解释。 直到他说完了,基本也快到了,大家彼此都沉默了一会儿就到了目的地,向师傅说声谢谢就下车了。
下车后,我俩都相视而笑,都说我们已经过了那个与之争论的年纪了,哈哈。
这让我想到了电视剧《天道》中的一个故事情节:
一天早上,主人公丁元英去早点摊要了一碗馄饨,顺便就付了钱。结果在他吃完想要离开时,老板娘拦住了他,说他没付钱。
他迟疑了一下,掏钱又付了一遍。等走后,另一个顾客对老板娘说,我刚看见他一进来就把钱付了。
老板娘张嘴正打算回击,没想到丁元英头也不回地走了。
当别人误解你时,解释其实是最无用的东西。与人相处,我们如果总想着强行辩解,其实就已经输了。有很多事,就那样吧,没有必要去解释,就算解释清楚又能怎样?
换作是几年前的我,我可能会与那位网约车思考进行一翻解释,但现在真的是一点儿兴趣也没有了。真的,想想这个解释有什么用呢?他对电动车的认知或许还停留在五六年以前,什么安全问题,没地方充电,续航问题等等。
和不懂你的人解释,只是在浪费你的口舌。
《诗经》有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人生在世,并不是谁都懂你,碰到不懂你的人,解释只会带来曲解。与其浪费时间为自己申辩,不如一笑置之。
这让我又想到了前两年做一个重大项目的经历,一开始在规划设计时,每一次评审,有好多不同部门的人都会给你一堆建议。这里面有真心的建议,也有一些其实就是在为难你,要数据没数据,要场景没场景。
每一次讨论都可以不停地提新的建议,你会发现这会处于一个无休止的境地,这种“建议”是无穷尽的,对于提“建议”的人只需要花会议上的那几分钟提问,而你可能要花数天,甚至是数周去进行对这些“建议”的解答与论证,甚至是进行方案的调整。
有人说了,你是不是有点玻璃心了?这可能确实是你们一开始对方案的考虑不周。嗯,肯定是有这一方面的因素,但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因为我们做的事是要解除集团近十年的一些技术债,算是技术变革,对于这种变革,必然会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也会给这部分人短期内增加一定的工作量,很可能还有一些质量风险。
等我想明白这个问题后,突然就释然了,不再去过多的解释了,因为有一部分人在力挺这个项目,老板也一直有支持。所以,有一些的“建议”我就直接给忽略了,不再耗精力去给解释了,在团队里与大家对清楚项目目标、验收物与项目节奏,直接开干。
等到项目落地后,效果甚是明显,再也没听到太多那样的声音,得到的更多是大家对这个项目的认可。
这件事上我学会了,适时地收起自己的那颗辩解心。还是那句话 “人生在世,并不是谁都懂你,碰到不懂你的人,解释只会带来曲解。与其浪费时间为自己申辩,不如一笑置之。”。
就像赵玉平老师曾提到过的“幸福让”理论:
两只羊在独木桥上相逢,一只身患绝症,一只刚中大奖。
互相僵持不退让的情况下,谁应该先做出妥协呢?答案显然是刚中大奖的那只羊。
因为这只羊拥有得更多,也更幸福,如果为了这种小事和对方较劲,最后只会因小失大。
所以,在很多事上,只要是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不如放宽胸量,少点计较,减少在琐事上的内耗,把更多功夫和心力,花在值得的人和事上。
还有一个思考角度,如果你与他进行争辩,其实就是在拉低你的层次,让你处于和他同样的认知层面去理解这件事。
这种争辩,只能拉低自己的智商,除了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外,毫无意义。
隔着认知的差距,所谓的争辩其实就是一场智商的拉锯战。
对方从未踏足你到过的地方,自然也无法明白你的所思所想。
与其把时间花在无用的争辩之中,倒不如退一步、让一分,留出更多精力来过好自己的生活。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