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说过:“今年我一定要早起”? 这个决心在许多人中间很常见,但为什么很多人最终难以坚持下去呢?

事实是,很多人相信早起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和决心,但据科学数据显示,只有大约2%的人能够完全凭借这些品质坚持运动、学习等活动。这些人通常在某个时刻迸发出强大的决心,但很难持之以恒。所以,仅凭自己的意志力来实现某一目标的长期持续往往是不够的。

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坚持下去,必须明白背后的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在开始前就考虑清楚所有细节。有时候,行动是理解的起点。

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说:先起步再调整呼吸,先起飞再调整姿势!王阳明能把道理想通,还能把事情做好。他没有说等我想通了我再做,他是在行中知,在知中行,所以叫知行合一,不是先想明白再干。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跟随他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想获得一种归属感,而不真正理解这样做的真正目的。这样的坚持通常在短期内很有效,但把时间周期拉到一年、五年、甚至是十年就很难做到了。

举个例子,我近两年一直在进行的跑步,记得两年前我刚开始跑的时候,身边并没有那么多人跑步。首先,在朋友圈里很少有晒跑步图的;其次,在常跑的公园里也没几个人在跑步。 但现在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公园跑步,人数明显地增多了。

而我一开始也是这样的开始进行的, 一是疫情三年,通过阅读学习了解了很多身体健康、医学方面的知识,意识到了健康对于我的重要性;二是也有身边的人在跑步,所以就开始尝试了。

但随着跑步的过程中,不断地开始学习了解跑步相关知识后,就越发的喜欢上了跑步,这一跑就是两年多。 即使最近一个月因感冒的原因没有持续跑,但我还是按计划的去公园里步行个几公里,时刻都在期盼自己快速好起来,好重新开启跑步。

这种跑步的动力,它已不再是我靠意志力所能驱动的,我理解是我真正有了对跑步于健康之益的认知后,加以早期规律的习惯养成所得的结果。

早起,在我身上发生也是同样的经历,在我真正意识到早起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后,规律地早起就变得足够简单,根本不需要闹钟把自己叫醒。比如现在是每天6点起床,通常都是05:50左右就自己醒来了。

再比如,我打算在节后开始进行冥想习惯的养成, 我最近一周多已经开始在寻找这方面相关的资料与书籍了,光我的kindle中已经放进去有5本书。 但这些书我在国庆期间未必能有时间全部读完。

但国庆后,我将马上开始冥想的100天自律打卡,在打卡的过程中,我会持续地进行这个领域的知识学习,这也就是在行中去知,在知中去行的最佳实践。

如有相同习惯爱好者,欢迎加我好友一起交流。

早起和其他习惯一样,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目标,而是实现更大目标的手段。行动是理解和坚持的起点,而深刻的认知将成为持续前进的动力。

所以,让我们

先起步,然后再调整呼吸,先起飞,再调整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