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你分享我这一周内在Flomo上记录的一些关于阅读与写作的短文,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与你见面,望你喜欢。
短文一(11.08)
今天难得在早上抽出了半小时阅读, 自从上一本《十分钟冥想》阅读完成后,已有一周没再拿起kindle读书了。这明显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昨天翻了翻我的年度阅读目标(50本),还差17本书,感觉目标有点难达成啊。冥想相关的书籍之后还会穿插着去读,但暂时算是告一段落了。今天阅读的书籍是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这本书上次阅读还是在我没有意识到写作的重要性时阅读的,当时主要是有别人推荐,就拿来阅读,感触其实不深。但今早在半小时阅读了大约12%的内容,感触确实与之前不同,不仅仅我关注了内容,还从一个写作的角度来观摩作者的遣词造句。看看同样的一个意思,作者是如何表达的,与我的表达有哪些不同,我如何改进,等等。为什么好多经典的书籍要反复阅读?我想主要就是这个意思了,我们在不同的时间点来阅读同一本书,最重要的变化不是书的变化,而是你自身的变化 ,你对一些事的理解改变了,你的经历更加丰富了,这时如果你拿起一本正好与你切身经历相关的书籍,就会发现感触良多。我想,这就是阅读的乐趣吧。
短文二(11.11)
早上在跑步的时候在听脱口秀合集,其中有一段是主持人采访脱口秀演员,问他们会不会担心素材枯竭。其中一个脱口秀演员说他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生活、工作中只要遇到一件小事,他想到不错的点,就会用马上拿出手机在备忘录记下来,工作时再调出来进行创作。其实,这就是写作, 和我每天日更公众号一样。从来不能指望空想就能写出整篇文章,很多时候也是把生活中的点滴思考及时记录下来,写作时再回顾这些记录就能快速成文。就像我现在记录的这段话一样,早上我去跑步,会带一个录音手环,随时可以按下快速录音,这样我就能随时把想到的事情录下来,回去在手机上转换成文字,这就是我平时日更写作的素材来源之一。
短文三(11.13)
这个周末,我在图书馆读完了村上春树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书中提到他的处女作《且听风吟》,我不禁好奇,想了解一下村上春树的第一本书的写作水平如何。昨晚睡前,我看了 40%,今早到公司,花了 30 分钟把剩下的 60%看完。之所以看得这么快,是因为这本小说篇幅不长,而且我的感触不是很多。这两年的阅读经历让我学会放下曾经认为阅读一定要从头看到尾的执念。阅读《且听风吟》时,我不由得想起了村上春树的另一本畅销书《挪威的森林》。原来村上春树从一开始写作就体现出了那种独特的风格,他的文风充满着日本当下时代的抑郁和忧愁之感。

参与讨论